了的。
然而皇太子就比乾圣帝要看得开得多。
他不至于坐歪屁股,作为大周皇太子却为安南人着想,但是基本程度的换位思考还是能做到的。
“是是是,朕的皇太子最是忠厚,连交趾人都看不得他们受苦。”
没好气地讽刺了亲儿子一句,天子只当儿子撒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娇——毕竟这样的话,皇太子敢在他面前说出来,只能说父子关系很亲近——又继续道:“别说朕是否求全责备了,交趾与你的想法到底有何关系?”
“沐氏镇守云南,西南数次作乱得以平定;安南内化郡县,封府所在也较之朝廷直辖安稳许多。儿子原本是想着,不如诸王国内给食封,而使其往安南治事?只是儿子恐外人说道,才说让给诸王食封,而令其在朝中帮忙的。”
天子:懂了。
这是两人开小会,父子二人说真心话,皇太子还给他玩了一波套路呢。
就像史书上记载谋士说上中下三策,想让主公选的其实基本上是他们的中策一样,皇太子说给诸王食封,让他们参预政事,其实都是为了提交趾的事。
说白了,就是想让诸王到新附之地为国朝巩固疆土,不想让他们在中原膏腴之地逗留呢。
将宗室当猪养,和将他们放到交趾这种连中原的偏远之地云南等地的官员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两种方法,真的要选的话,天子也愿意选后者。
交趾那地方,真要有宗室看上了,送给他做封地都是可以的,可以封好几个王爵呢。
然而就像皇太子担心的那样,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比较合理地安置如今剩下的亲王们,可是和前头宣武年间就国的亲王们相比,这个待遇就差得有点大了。
这样的话,少不得会有人说嘴,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之类的,亲哥当皇帝和亲爹当皇帝到底是不一样。
这样的话传的人多了,与天子的名声毕竟是有碍的。
可是正常地厚遇诸王,就会在乾圣年间也形成定例,日后想改就难了。
各地的藩王传承,除了世袭罔替的亲王爵,未来迟早是要被削没的,这样的话,一如宣武旧例,就不合时宜了。
上皇在宣武年间大封诸子,各地营建王府,还不是因为诸王的爵位原本是要世代传承的?
可是考封、降等袭爵制度一出来,除了世袭罔替的王府,其余的王府未来肯定是要更换新主人的,说得难听一点,若是再有个藩王运气不好绝嗣了,封国废除,花费了大量真金白银的王府不还是在那里立着吗?
祁元询和亲爹开会,开得虎头蛇尾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亲爹说要好好想想,就没下文了。
就是他出来之前,皇帝爹的眼神看得他直发毛。
皇太子很快就知道了天子为什么会这样看他。
在上皇又一次提起诸王就藩这件事后,天子主动将自己的新安排禀告给了上皇。
考虑到诸王的爵位在没有立下大功劳的时候,除了已经确定世袭罔替的几位以外,其他人都是要降爵承袭的,因此天子觉得,与其将他们封往封国,倒不如直接给予食封。
然而诸王的才干不可埋没,便令其到地方为官,治理一方,若是表现出色,仍有可能荫及子孙。
毕竟是宗室,是自己人,寻常的文人做地方官,还有升迁的机会呢,总不能诸王宗室理政一方,连什么都捞不着吧?
为了让太上皇有直观的感受,天子用了一个实际例子做说明。
二皇子汉王、三皇子梁王在中原也是有封地的,汉王的封国在云南,梁王的封国在湖广安陆州。
除了中原的封国之外,这两位在交趾省也有封邑,离皇太子直辖的府不远,名唤太平府,天子将之一分为二,分给了次子和三子。
作为天子除了皇太子外的唯二两位皇子,还是嫡皇子,他们很不幸地成为了天子向宗室诸王与天下人展示自己宗室新政的说明对象。
二人原有的封国废除,只给予相应的实封,而后他们将被安排到交趾省的封邑,去做知府,不掌兵权,只管政务。
天子的这一手Cao作把所有人都给看懵了。
就算是作为提出者的皇太子,也没想到亲爹能这么秀。
用皇子开刀,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而且皇帝总不会去害自己的亲儿子吧,有了汉王、梁王带头,这个政策再宗藩之内推行,受到非议的可能性就被降到最低了。
心中还有愤愤不平的,就去看看汉王、梁王。
天子的亲儿子都是这么个待遇,还有谁敢要求自己的待遇能更特殊一点?
只不过对这样的安排觉得不适应的人到底是有的,而天子和太子开小会的事情,又没想过瞒,当然也是有人知道的。
两相结合,再加上最后汉王、梁王被推出去做了例子,再有异议的人,也只能送给这对天家父子一句“算你狠”。
不能非议天子,还不能捕风捉影地说说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