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头?――简贞厚厚的包裹从江南的某个城沿着铁路线到我的手中时,已是落暮的下午,阳光斜斜的照在房内的家具上,虚虚实实的一片斑驳,像一河斑斓的水,闪着光沉落在水中。我把那厚厚的包裹放在书案上,望着窗外的云天,云散云聚,瞬间飞花落叶,云闭了眼睛,天盲了,只有零丁的行人在模糊中各行各的路,各归各的家,把我甩在黑暗的边缘,伫立。黑暗里,我摸着那重重的包裹。包裹在千山万水的奔波中,有了裂开的缝隙,缝隙里抖落出一路行程的残痕与忧伤。这一路,它经过多少长亭更短亭,它转经了多少人的手,每个手心的温度都不过三十八度左右,是否温散了它凝结的冰凉。我知道,许久以来我都在等待它的到来,像在等待命运归去的号声吹响。在这个落叶飘零的秋,它如期而至,我用冰凉的手把它接过,如接住那飘零的枫叶,一身的血红。这是季节的落果,等待它的或许是封存,也或许是化作春泥,那都是我们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像极了舞台上花旦在落幕时,用那纤纤的兰花指摆下的一个手势。在幽淡的灯光下,我拆开包裹。包裹用小针脚缝的很密,像极了你缜密的心事,一如当年你用细短的针为我缝的衣衫开线处。那些衣衫我还保留着,它们陪我走过了大江南北,穿越了数年风雨。记得你曾经写给我的一句话:“若是说有的漂泊都是因为我,我又怎么不爱你满脸的风霜。”在这一根根白发杂在青丝中时,我却在不留神间走到了你生命之外,宛如这缜密的针线将来要缝在别人身上,我只能欣赏、远望了。摊开包裹,一叠叠信整整齐齐的,像水中铺开的莲花,婷婷玉立的在蓝天碧水间绽放,不染尘世的一点虚华。一共是七大叠,三百三十九通,一百三十五万四千二百八十六个字。它的厚度超越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厚度,它的涉及的内容超越了任何小说的所涉及的问题,它的情真意切又超越了任何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但小说家的读者千万,这些字的读者只有一个人。望着这些字,我如那些作家看到被打回来的稿件一样地苍凉。温度降到了零度一下,骨子里的血ye被凝结成霜雪,这一切成为绝望的探望。七年的时光悄然成为背影,化作一封封信笺,它是长江边上的望夫时把所有的黑夜站成白昼,把所有的白昼眺望成黎明。我解开第一叠信,启开第一封信,信纸变得淡黄了,有些脆。这是我们第一次的通信,那个时候我在黑山白水间的一个边疆小城,你在西南的一座山城。那个时候我们都在读书,我们是学生很穷,我们怕每封信超重,把信笺的正反面都写了,密密麻麻的像蚂蚁在纸上排队。你曾经嬉笑说,偶尔有一个大点像苍蝇的黑点,那是句号。第一封信开头是真样写的:“子衿,我们分别七天又三个小时了。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分别最长的一次。现在我明白毛主席所写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意思了。”我一字一字的读着信上的字,在信的末尾我看到你娟秀的小字写着“共三千八百六十三个字”这封信怎么在那里结为了呢?我看第二封信的时候,知道了,是同宿舍同学呼噜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一封一封信的读着我们曾经的文字,在这些信里我再次重温我们的爱情。我时而默读,时而高声诵读,那一片片往事随着信笺的换来换去而涌来涌去。这些信有的写自深夜,有的写自课堂,也有写自旅馆。第一年的寒假我晚回了几天家,去了呼兰,到了萧红的故居,看到了呼兰河。我在呼兰县的一家小旅馆里给你写了这封信,我说:“窗外的寒风呼啸,风穿过城市的街道如狼对对月长嗥。腊月十八的夜月出来的很晚,天一片漆黑,像被墨水灌了的墨水瓶。咱们家说:‘十七、十八黑狗摸瞎’,你在家摸到了什么。我在这里遥想着你,遥想着萧红文字里出现的慈祥温暖的祖父。在那破落的院子里,萧红没有温暖,一切在老祖父去世后变的冰冷,她也被驱逐到冰冷的门外,从此她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与故乡相连接的脐带。她带着一身的孤傲走入苍茫的人间,寻找一个可以给她温暖的男人,然而这些男人一个个从她身边走过,却给她带来的只有伤害。她在冰冷的小旅馆内差一点被卖到ji院,她那时候是该如何的绝望啊。她以为那个拯救她的男人能给她带来爱情的温暖,一切让她绝望,她的生命成为望不穿黑夜的下弦月。当她躺在香港那家医院濒临死亡的时候想到远在天边的呼兰了吗?想到这个抛弃她呼兰了吗?当故乡以它抛弃的女儿为荣时,我为这个城市感到悲哀。”这一封信好像还没有我的脚步快,当我走到家时候,它还没到你的身边。这也是我唯一一次看到你读我信的时的样子。是那么安静,那么认真,那么的充满欢悦与恬然。那一次我就在你的身边,看着你的眼泪悄然落下,为那个哀伤的女子。信我一通一通的读,仿佛看到那些黑夜,宿舍的灯熄了,我点燃一株红蜡一字一字的勾画着字迹。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落下了。似乎那时候的心情也悄然回来了。看那每个句号里都融着自己的或悲伤,或欣然,或沉重,或轻松的情绪。有时候我写的激动了,会站在楼道里沉静一下自己,有时候写的忘乎所以了会让蜡烛自己默然而熄。看九九年春天四月五日的一封信,那一封信我把自己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