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男儿-绥德汉与北京帅哥(加长版)
作者 fengyun529
楔子
如果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个人爱好和兴趣的尽情发挥;当吃饭也不只是爲了生存,而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品味;当性爱不仅是人类传宗接代的行爲,也是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享受一种无比美好的感觉……
那时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德红和志明是生活在北京的两个小夥子,他们也和其他的小夥子一样聪明、诚实、勤劳、潇洒、帅气,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欢乐。
德红来自陕西,爲人诚实、心灵手巧、木讷、豪爽,他从头到脚,整个人都象黄河岸边那披满金色阳光的、巍峨的黄土原,大气磅礴、粗犷雄伟,全身的轮廓仿佛经过大自然大刀阔斧、鬼斧神工的砍削,没有多余地修饰,筋粗骨壮,健壮、魁伟、奇雄、磊落,英气逼人。
志明旧居北京,性情好运动、机智、幽默、活泼。他皮肤白晰、长相俊秀。天然生成,就象杭州西湖的山色水光,高低远近搭配得当,青山绿水、浓淡布置相宜,无需再加人工雕琢、粉饰,就那麽清秀、亮丽,秀气内蕴,长得比女人都俊,却没有一点脂粉俗气。
他们俩是兄弟,但不是亲兄弟。
德红是志明的父亲——向东,在陕北的绥德县插队时,认下的乾儿子;虽然说是乾儿子,他们一家人的关系比真的一家人都要好的多。
德红高中毕业後,由于家庭困难,没上大学,向东就把他叫到北京,和自己一家人住在一起,又供他上学。
我们且看这家人如何生活,怎麽样过日子。
一.吃北京粮长大的孩子
陈德红的父亲,是刘向东在绥德插队时,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刘向东後来也曾经担任过这个村的生産大队长。德宏的父亲有一手木匠绝活,性格沉着稳重;向东是一副北京红卫兵的脾气,说干就干,两个人一文一武,关系相处得极爲融洽。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合作也算得上是得心应手了。
陈家峁村是当年绥德县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德红父亲的沉着冷静老炼,不仅表现在他日常的工作中,尤其表现在向东和红梅当最後一批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这件事上。
让向东难忘的是:德红爸那时候就认爲,向东他们下乡只不过是一次政治运动,而且这场几乎伤害了所有人的、空前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也快要结束了。
所以,在最後一批从知青中招工农兵学员回北京,向东、红梅俩上大学的事情,都是他一手直接一手Cao办的。
依着刘向东的意思,那是决不能再回北京了,因爲离开的时候,他们在天安门毛主席象前发过誓言:落户边区,立志改变陕北的落後面貌,不达目标,誓不回京。
德红的父亲劝说: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陕北,不等向东同意,就趁到县里开会的机会,自作主张地给他和红梅办好了回北京,上大学的全部手续,还派毛驴车一直送到了黄河边。
向东、红梅俩人走的时候都没有带行李、衣物,都留在德宏家里,那意思是说大学毕业仍然要回来建设新陕北。
让刘向东和全体插队知青难忘的另一件事是:在那个浮夸的年代里,报纸上说年年到处都是一派形势大好、农业也连年丰收。
爲表现这种大好成绩,上级领导动员广大贫下中农、公社社员:交过公购粮,卖过‘余粮’後,还要‘自觉自愿’地向国家献自己‘吃不了’的“忠”字粮。
不献‘忠’字粮,就是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不‘忠’,对毛主席不忠,肯定就是阶级敌人。在那个以阶级斗争爲纲的年代里,谁敢不献,谁敢对毛主席不忠?
而‘献忠心’的直接後果就是‘瓜菜代’。
因爲按国家规定:山药蛋、红薯五斤顶一斤粮。
地方的土政策:胡萝卜十斤顶一斤粮,白萝卜十五斤顶一斤粮,莲花白菜(卷心菜)二十斤顶一斤粮。就这样七顶八顶,农民一年分回一大堆山药蛋、萝卜、白菜。
农民的平均口粮已经降到一年一人二百斤以下。
每年一开春,村里家家断顿,没有粮食吃。青菜、萝卜吃得人人的脸色都是青的,大小夥子全身发软,走路都直打晃荡,在地里干着活,就栽倒在地上。
陈德红的父亲当时在村里是支部书记,他坚持:知青是毛主席派来的客,主人再作难,也不能在客人身上打主意,不能克扣知青的口粮。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发够、发足。这样知青才能维持早晚两顿稀饭,每人每天中午吃一个重半斤的,纯粮食的大窝头。
他很清楚地知道,知青来自北京,在村里无依无靠,一点点挪借的余地都没有。德红大明白,知青们一但断顿,後果是什麽。
村里的贫下中农们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吃一种大家称之‘渣渣饭’的饮食。
那是怎样的一种饭食哟?
锅底是水,